微信扫一扫
叶坪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位于叶坪洋溪村,原为刘氏祠堂,建于公元1897年,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二厅一井一横一排,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占地566.91平方米。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央高级党校,培养了大量革命政治干部,对于新中国党的建设、党政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01
1933年1月,上海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共上海临时中央逐步转移迁至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并与苏区中央局会合后改称“中共中央局”。这时的瑞金已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局筹备创办一所大规模的苏维埃党校。为了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苏维埃党校定名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
02
1933年3月13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叶坪洋溪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结束后,晚上还举行了晚会,工农剧社表演了歌舞,活报,新剧等,节目非常精彩,直至十一时才散场。马克思主义学校首任校长任弼时,后由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接任,副校长杨尚昆,董必武任教务长(杨尚昆调走后接任副校长)。
03
3月15日,《红色中华》报报道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开学时的消息:“正当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节,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开学了。十三日下午一时全体学生暨各机关代表均到达该校,齐集礼堂,举行极庄严的开学典礼。少共中央局,中央政府与全总执行局代表均有重要演说,勉励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后由校长训词,学生答词后,即宣布散会。”
04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为中共中央所办,有中央任命的校长及组织机构,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及管理制度,有相对固定的办学场所,学员来源也是由当时全国各地组织选送。她的开学,标志着中共中央党校正式诞生。
05
党校共分三班,一是新苏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学额原定八十人,主要是造就新苏区与白区的工作人员,学习时间定两月毕业;二是四月的训练班,分党、团、苏维埃、工会工作四班,每班五十人;三是高级训练班,以六月为限,学额四十人,由各省委,省苏及省工会派送。学习科目各班不同,主要课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建设、苏维埃的建设、工人运动、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常识等。
06
学校内设教务处、总务处等机构,校部建立了党总支、团总支;班内成立党、团支部。党校还设有教材编审处,有七个工作人员,董必武兼负责人。曾编印《列宁问题》、《共产党宣言》、《论清党》、《政治常识讲义》等教材。
07
学校专职教员不多,主要由首长到校讲课。毛泽东曾讲授苏维埃运动史,任弼时、邓颖超讲授过中共党史,陈云讲工人运动史,顾作霖讲少共史,董必武讲西方运动史,徐特立担任地理课教学工作,朱德讲过军事课。周恩来、博古和李德也到校讲过课。
08
中央党校在初创阶段初步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如引导学员认真学习原著,理论联系实际,首长到校授课、作报告等。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经常举办专题讲演等活动。
09
1933年4月底,国民党加强了对叶坪的轰炸,党校被迫迁往沙洲坝竹堪下村的肖氏私祠。为了解决学校的教学场所,校部动员学员和群众,在祠屋的左后侧百余步远的空地上,增建了一所木结构的简易教室,外墙粉刷泥巴,稻草盖顶,270余名学生便聚集在里面学习。由于形势的变化,教学内容有所改变,以联共史为主,压缩了中共党史等课程。学员除上课外,还要经常开展打靶、防空、射击等军事训练,课余帮助红军家属劳动,开荒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