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大柏地乡杨古村
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变“废”为“宝”
村庄更美了
杨古村
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让产业、就业扶贫“动”起来
村民的幸福感提高了
一起来看看杨古村的变化
大柏地乡杨古村
近日,在大柏地乡杨古村的莲田里,杨永平正在冒雨翻耕,看见记者上前打招呼,杨永平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活,边干活边与记者聊了起来:“虽然现在的政策很好,生活条件也改善很多,但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就不能偷懒。”
杨永平在莲田里翻耕
今年82岁的杨永平是杨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家中唯一一处破败的土坯房被洪水无情地冲毁,他只能住在高架桥下废弃的工棚里,一住就是2年多,直到2017年杨古村通过把闲置校舍修缮改造成保障性住房,杨永平的居住场所才算有了着落。
2017年,为切实解决村民住房安全问题,保证村民“住得其所”,杨古村推行改“闲置”为“保障”的安置模式,突破土地资源缺乏的瓶颈,充分利用闲置资产,按照“里外整治,四改模式”:即改房、改路、改水、改厕,将符合改造和规划条件的原杨古村教学楼修缮改造成了7套保障性住房。并且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安置到保障房居住,这其中就包含杨永平。
杨古村闲置校舍改造成的保障性住房
“感谢政府,让我不花一分钱就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杨永平激动地说道,保障房一改造好他就搬了进来,一直到现在住了近3年。走进杨永平居住的保障房,约50㎡的套房里,厨房、卧室、水冲式厕所应有尽有,功能齐全。宽敞明亮的两居室里桌椅、彩电、衣橱、床、沙发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这些都是保障房统一配置的,贫困户只需拎包即可入住。”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平告诉记者,目前,7套保障房已全部入住。
杨永平居住的保障房配套齐全
“这里的居住条件特别好,要什么有什么,环境也很好,住进来之后都没再生过病。帮扶干部也非常关心我,经常来看我。”杨永平言语间透露着对党和政府以及自己生活的满意。
“脱胎换骨”的保障房从“凋敝、衰败”到“幸福、安居”,杨古村通过危旧土坯房改造真正做到了让闲置资源“活”起来。2017年,原省委书记鹿心社在杨古村调研时,对杨古村盘活闲置用房的做法给予肯定,省住建厅、省扶贫办联合发文对这一经验做法予以全省推广。
近年来,杨古村乘着实施乡村振兴的东风,持续打好脱贫攻坚战,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改旧房、建新房、盘活闲置房,让村庄更加美丽宜居。目前,全村改造危旧土坯房共79户,拆除无人居住危房15户,空心房拆迁率100%,全村已实现全部农户住房安全目标。完成改厕40户、改明沟599米、改坡顶297平方米、裸墙粉刷7865平方米、刷油漆或贴瓷板3945平方米、檐阶硬化896平方米、入户便道958.4平方米、余坪硬化741平方米,目前全村新农村项目建设已完成90%。新修通组公路8.5公里,错车道7个,实现了村组道路全覆盖。
杨古村精准扶贫台帐和各种荣誉牌
在积极推进保障房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杨古村还突出自我“造血”功能,让产业、就业扶贫“动”起来。在巩固提升烟叶、油茶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发展白莲特色产业。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杨古村白莲基地
2015年,90后党员黄建平带头成立杨古村玉生太空白莲合作社,共吸纳16户贫困户入股,杨吉芳就是其中一户,“在这里做工能拿80块钱一天,年底还有4000多块钱分红,再加上白莲和毛竹的收入,一年下来也能赚个3万块钱左右。”杨吉芳对加入合作社带来的收益很满意。与玉生太空白莲合作社机制一样的在杨古村还有小红油茶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由致富带头人钟小红带头成立。近年来,两个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得分红、参与务工得报酬的方式,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共种植太空白莲600余亩、油茶6000余亩,吸纳贫困户32户52人加入合作社,实现人均增收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