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每日一景】冈面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瑞金信息 / 要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每日一景】冈面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

转载 瑞金网-刘2020/04/09 08:45:4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瑞金报 作者:瑞金网 485272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冈面中央红军兵工厂

冈面中央红军兵工厂是当时中央苏区最大的兵工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重要军事工业。在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中,革命先辈战胜环境恶劣、设备简陋、物资匮乏等种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修配和制造武器,为武装红军、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人民军事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培养了骨干力量。

1

冈面竹园,一个离城区50余公里的偏远小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现在看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80多年前却存在着一座规模庞大的的中央红军兵工厂,正是由于兵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种枪支弹药,红军才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2

冈面竹园的中央红军兵工厂最早是从兴国搬过来的。1933年10月,国民党集中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将50万重兵部署在中央苏区。中央军委为了集中力量粉碎国民党的进攻,相继把于都和兴国的兵工厂迁往冈面。各地兵工厂迁来后,组成了一个规模更大的中央红军兵工厂,人员达600多人,分两个科:枪炮科(400多人)、弹药科(200多人),下设枪炮股、修理股、火药股、弹头股和底火股等。总厂厂部设在金竹园刘永茂公祠,枪炮厂和总厂一起办公。厂房设在距厂部百米开外的一个两溪交汇的小半岛上,乃兵工厂新建,土木结构,四合院型,中开天井,四周建车间共24个。同时还把附近沙排村大屋家的刘先祠堂,锅厂下吴姓祠堂和冈面圩的寸勾弯油槽等处也用做军工车间。此时的冈面红军兵工厂其组织机构和设备,比在官田、银坑时更为完善,有新建的厂房和10多个大祠堂,有从各地搬来和国民党沙县兵工厂缴来的机器共30余台,这为工人生产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但困难仍然存在,由于没有蒸汽机、内燃机,只能用水力冲的水轮机来代替动力带动车床。

中央红军兵工厂在冈面时期,工厂的规模较大,直接受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当时的厂长是吴汉杰,副厂长陈有仙,政委范启明,党总支书记杜绍棠。中央领导对兵工厂的工作和生产极为关心,陈云曾亲自到兵工厂来了解情况,找了许多工人和干部谈话。并且对生产、质量、成本计算、节约、发明创造、克服困难以及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

1934年8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将兵工厂的工人和干部,编成了一个工人师。此时,距主力红军长征仅两三个月,兵工厂的产量达到最高峰,每月可生产手榴弹8万枚,修抢2000余支,复制子弹40多万发。由于国民党的重兵围剿和“左”倾中央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1934年,中央苏区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兵工厂亦随主力红军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突围时,中央苏区兵工厂也掀起了一个突围北上的高潮。

1934年10月初,第一批工人随红军出发,共60余人,他们都是技术较好的,他们带上各自的修理工具,另外还带了两部较好的机器(弹药厂和枪炮厂各一部)。11月,第二批工人出发,共200余人,并把全部可带走的机器全带走,留下坏的和没有装好的机器全部埋掉。12月底,第三批工人出发,共300多人。临走时,为了不让敌人今后在这里制造镇压革命的武器,工人将兵工厂的厂房烧毁了。至此,中央苏区兵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3

由于冈面竹园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离城区太远,交通不便,不利于观瞻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10年9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批准,旧址迁建至沙洲坝金龙村中革军委。2011年11月22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布展,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迁建工程竣工并举行开馆揭牌。中央红军兵工厂新址建设用地8亩,建筑面积2428平方米,按照“源于历史、恢复原貌,迁建为主、修缮为辅,相对集中、便于参观,规模适度、厉行节约”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真实面目。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