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2025年2月15日至16日,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卜利民,赣南医科大学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专家组成员刘善玖教授,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钟继润教授,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专家组成员梅常东一行四人组成调研组。赴瑞金市九堡镇下宋村,围绕90多年前的红军医院和红军医疗卫生工作,开展红色文化调研活动。
当我们回望中央苏区史时,其中有一段历史绝不能被遗忘,那就是中央苏区卫生史。90多年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段火红的苏区卫生史,覆盖赣南、闽西等90多个县(市、区)。它催生于战火硝烟,伴随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新中国卫生事业的萌芽、雏形和奠基石。在赣南、闽西这块红色土地上,我党第一次提出了“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创建了最早的卫生管理机构,创办了红军军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发行了第一份指导医疗卫生工作的专刊——《健康》报和《红色卫生》,开展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保障了苏区军民健康,创建了众多红军医院,建立起初步的人民健康保障体系。
牺牲于解放战争的革命烈士钟天法(1912-1947),1931年参加红军时年仅19岁。他的家就在九堡乡下宋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将重伤员集中安置到九堡乡下宋村的红军第四后方医院。他主动动员家族亲人腾出自己的家作红军医院。据村里老人回忆:当时为了给伤员养伤,腾房给红军做医院,钟天法的家人却住在肥料间和猪圈里。床位不够,在钟天法的带动下,左邻右舍将门板全部送来充当床铺,给红军伤员使用。
2月15日下午1时许,调研组无暇顾及休整,直奔钟天法故居开展考察调研工作。殊不知接下来在该故居内获重要发现。
据刘善玖教授介绍,《健康》报是1931年秋创办的,红军长征后限于艰苦条件,《健康》报停刊。截至目前,国内尚未发现苏区时期发行的《健康》报原版报纸。调研组一行这次在九堡镇下宋村钟天法烈士故居厅堂内,针对近期故居内发现的“健康报处”“红中(红色中华)报处”“红星报处”繁体字样墨迹残留,大家饶有兴趣地仔细查看分析,一致认为这里极可能是当年供红军伤病员阅览报纸的场所,这就顺理成章地与人们口口相传钟天法故居做过红军医院的故事形成高度吻合。
调研组决定对钟天法故居的厅堂四壁再度仔细勘查,在多次粉刷过的厢房墙壁上不经意揭下的一块状物,背面竟然是苏区1934年发行的《青年实话》报纸残片。残片上面“一九三四年”“逢五逢十出版”“青年实话”等字样,跨越时空90多年仍然清晰可见!根据残片内容考证,可确定该期报纸出版发行时间为1934年9月20日第111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共产党处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危急关头,红军在反“围剿”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准备进行战略转移,即将开始长征。因此,依据此报纸出版日期推断红军后方医院安置在钟天法家是完全真实可信的。调研组此行真可谓惊喜连连,收获满满!
当年的《青年实话》,实际上相当于当今的《中国青年报》。作为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的《青年实话》,1931年7月1日创刊于江西省永丰县龙岗。团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陆定一、魏廷群先后担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顾作霖、凯丰、曾镜冰、张爱萍、陈丕显以及肖华和刘志坚等。1933年初,上海团中央局迁入苏区与团苏区中央局合并后,《青年实话》成为团中央机关刊,是中央苏区最高级别的团报。《青年实话》发行量最多时达3万份左右,仅次于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
《青年实话》在青年中尤其是青年红军战士中有着重要影响,成为中央苏区最受欢迎的报刊之一。
当年腾房给红军做医院的钟天法,历经万里长征和抗日战争,已成长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十旅参谋长。1947年10月22日,不幸在清风店战役中头部中弹光荣牺牲,时年35岁。
直到2020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钟天法烈士侄孙钟金华,通过《今日头条》“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合作组帮助,才得知钟天法烈士下落。其陵墓于五十年代从河北完县(1993年改为顺平县)迁至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已长眠78载的钟天法烈士若是九泉有知,感知到离家长征90多年后的家乡巨变以及自家老宅发生的此情此景,该会有怎样的惊叹与赞叹呢?!
红色历史绝不应被多彩历史所淹没。如今幸福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人们,也绝不应忘记:90多年前,有一种颜色叫红色,有一支正义之师叫红军,有一群救死扶伤的人叫红色医生,有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叫红医精神。新时代的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这种红医精神,这是践行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更是我们“获取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完善思想品格、升华思想境界、培养浩然正气”的不竭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