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今天的《周五话瑞金》
小编要给大家讲述的是
瑞金码头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笔者收藏了一张民国31年(1942年)赣州市的地图,即《江西省赣县城厢图》,当时的“赣州”也称”赣县“;“城厢”同“城乡”。欣赏这张地图,笔者意外发现,在贡江边的建春门浮桥(时称抗战桥)上游方向有一个“瑞金码头”,依次排列还有“会昌码头”、“福建码头”、“宁都码头”等,这些码头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功能是什么,通过查找资料,笔者努力想去揭开“瑞金码头”神密的面纱。
民国三十一年《江西省赣县城厢图》
1
2
明、清时期的的赣州已成为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成为“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北望中州,南抚百越”的“岭北大郡”。
瑞金也因为有了绵江河及梅江河二条黄金水道,确保了农、副业产品的流通及经贸的繁荣。据《象湖镇志》记载,丰水期绵江河可通30吨的帆船,枯水期也可通5吨货船,瑞金城的码头有:东门、破塘口、云龙桥下、沙坛下等,绵塘下坊村的河堪是商船云屯物资交易的古商埠,瑞金的航运业一直比较发达。
那么问题来了,每天从瑞金到赣州过往的船只那么多,在哪儿上下货物这是一个问题。为提高收益,船家、货主送货去也要带货回来,大约在清朝末年精明的瑞金商家便在贡江边上用麻条石磊建码头,并在岸上搭建货场,方便瑞金往来的船支停靠,装卸,并聘用码头工人搬运货物、漕粮等。同时又作为中介联系商家购买从瑞金带来的粮食、纸品、药材等货物同时把瑞金需要的货物如食盐、布匹、日用品等商品联系销向瑞金。这些人收取船家、货主、官府部分佣金,起到很好的中介桥梁作用。
赣南各县的民船装载货物大多经水路来赣州,也都相继建立固定的船运码头,方便货物运输。为协调各县码头货物运输关系,调解船民纠纷,由行业协会牵头各县也相继成立了船帮公所,就是各县驻赣州办事处,职责是担保到赣州的船只“向各船行转运栈承揽商货装运,承装船户则提供报酬给船帮代表”。至于“瑞金码头”是谁建造的、船帮公所的负责人是谁,目前尚未查实,待考。据记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赣州港共有船帮公所28个,对应赣州的28个码头。
码头并非建好就完事,争到了地盘,还得经营好才能长久,经营不好也难生存,同时,船帮之间为了抢占更好的码头位置,仍时不时发生纠纷。
据资料查证宁都码头因为经营不好,只得把地盘租给于都、石城、兴国、瑞金等地的船只共用,最后,宁都码头的地盘渐次缩小,甚至被其它县市吞并。
另据史料查证赣州港于都码头最初是赣县人郭生海先划下势力范围的。清光绪年间,大约1901年,赣县人郭生海带领一干人等,在赣州半边街(现赣江路)建“于都码头”,郭生海自任理事,管辖于都籍船只在赣州港的航运事宜,于都船只从此便在赣州有了停靠装卸点。或许是不愿意被外县人管理盘剥,1910年,于都的邹鸿春等人联合罢免郭生海的理事职务,成立“赣州于都船帮公所”,推举本县人丁永福为理事。1937年,丁永福病逝,其侄子丁良荣接任至1949年8月。
另据台湾杨营昌编辑出版的《民国年代瑞金名人传》记载,在民国二十一年,国民党瑞金籍谢炳坤团长驻防赣州期间,瑞金同乡在赣州群英馆设宴宴请他,席间听同乡介绍,赣州的瑞金码头因种种原因被于都人抢占了,谢团听到后很是心急,他说这是瑞金的基业,一定要争回来。谢团长立马前往于都船帮公所交涉,并且出钱出力,顺利实现瑞金码头的回归。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