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飞夺泸定桥可谓是家喻户晓
但你知道18勇士中有一个是瑞金人吗
今天就带大家揭秘
瑞金这位铁索勇士的故事
铁索勇士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同志在《七律·长征》中的一句诗词,让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变得家喻户晓。这首写于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取得胜利时的诗,既是对长征精神的抒情,也是对长征中红军经历的无数惊险战斗的初步总结。短短八句中,“大渡桥”与五岭、乌蒙、金沙、岷山一同位列其中,足见泸定桥上发生的战斗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
时光倒回83年前,1935年5月29日,在四川省大渡河畔,22位临时从各连队抽调组成敢死队的勇士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泸定桥头,在后有追兵的危急情势下,泸定桥的成功夺取,成为了数万红军胜利渡河、脱离险境的关键。这一役,4人牺牲,18人被授予“飞夺泸定桥勇士”,来自我市泽覃乡明星村的李友林便是其中一位勇士。
李友林
4月24日,记者来到我市烈士村泽覃乡明星村采访李友林家属李超和李润万,在李氏众厅和李友林的出生旧址,土砖房整齐排列,洁白刷新的墙面隐匿了时光的印记,在家属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述中,这位战斗英模的生平事迹勾勒成型。
山野少年心向党
李友林父亲李仁彪
1914年农历九月十四,一阵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泽覃乡凰岗村(今明星村)的宁静,也给村民李仁彪一家带来了无尽的喜悦,这个婴儿就是李友林。李友林出生的家庭与寻常穷苦人家不同,其父李仁彪在光绪已卯1879年曾奖赏授五品顶戴,任职为五品武官。据《瑞金西关李氏八修族谱》中“仁彪公传”记载:仁彪公自幼喜练武功,历经多次献艺考评,获奖尝军工五品衔,享誉瑞邑,德冠村坊。且公性情慈善,尊长抚幼,敢于秉公调理村邻纷争,态度祥和。
李友林同志的简介
1930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列宁小学教员训练班学习,后任当地列宁小学教员。
1931年5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5月在江西省广昌转为正式党员。
1931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一军团十五军四十四师**部文书、宣传员。
1932年5月先后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部信柜长和四团一营二连正,副**指导员、党支部书记。
1935年1 0月任瓦窖堡军委附属医院卫勤**部青年干事。
1936年1 2月延安抗大第二期四队学员。
1937年8月任绥米葭吴清分区警备一团**处组织股长、警备一团一营**教导员。
1941年9月任延安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学员,支部书记。
1943年1月任陕甘宁边区延安军事学院一队区队长。
1943年3月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警备三旅七团一营**教导员。
1945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警备三旅旅**部军法处副外长。
1945年1 1月任东北纵队直属支队队部总支委员会委员。
1946年8月任大连市港务局水上公安局局长兼政委。
1948年5月任东北安东军区独立三师八团副政委兼**处主任。
1949年5月任华北军区二O八师六二四团副政委。
1950年1月任华北军区二O八师供给部政委。
1950年1 0月任中央军委空军后勤汽车学校政委。
1954年5月任东北防空军小丰满防司**部主任。
1954年11月任福建高射炮兵一O三师**部主任。
1958年10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
1965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6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综考会革委会副主任。
1971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综考会党的领导小组组长。
1972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党的领导小组副组长。
1975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综考组党的领导小组副组长。
1982年离休。
1997年9月9号凌晨1点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出生于武举世家的李友林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各种拳法和武艺,自记事起,他被送入开设在李氏众厅的私塾念书。在这个建于明朝的厅堂内,李友林带领着同宗兄弟一同习武学习,每日清晨傍晚,众厅门口的空地上,总是会响起“喝喝”的习武声,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少年排成数列,专心致志习武强身,没过几年,李友林便舞枪弄棍样样精通。由于李仁彪家教严厉,加之自身天资聪敏,勤学好问,李友林深得塾师的赞许和同伴的认可,并以优异成绩于绵江中学毕业。
1929年,红军部队在毛泽东、朱德的带领下来到瑞金,并于1930年春,初步建立起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根据地。在革命思想影响和教育下,1930年2月,李友林进入列宁小学教员训练班学习,后任乌石陇村列宁小学教员。在列宁小学接触到的革命理论,为李友林日后参军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加之在平时生活中,李友林看到红军部队纪律严明,时常帮助百姓,李友林更加坚信“***领导的队伍是正义的部队,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带领劳苦大众推翻压迫,争取新生活。”
1955年,毛泽东、彭德怀等党和国家***与授衔校官李友林等人合影(二排右起第六位)
1931年5月,李友林加入苏区共青团,在村中帮助红军部队贴**宣传标语,为红军指路等。同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李友林作为参会人员激动地看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在叶坪红军广场举行的阅兵典礼上,他看到朱德带领红军战士庄严宣誓:“我们是工农的儿子,自愿来当红军,完成苏维埃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为着工农解放而奋斗到底……我们是苏维埃的柱石,誓以我们的血与肉发展民族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保护苏维埃,打倒帝国主义,争取中国解放,武装拥护苏联,完成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前途斗争。”热血澎湃的李友林当即加入革命队伍,任红一军团十五军四十四师**部文书、宣传员。1932年5月,在经历了人生中第一场战斗广场之战后,李友林成为光荣的***员。
从一名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教师,到一往无前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革命战士,李友林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穿越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死战斗。
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从四川安顺场出发,越靠近泸定县,地势越是险要,穿行在高山峡谷中,单边的羊肠小道蜿蜒起落,路左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不留意就有跌落的危险。1935年,红军先锋部队就是沿着这条险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飞夺泸定桥的。
国共合作时期,李友林与警卫员在延安合影
1935年5月26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安顺场胜利地渡过大渡河。但是,由于大渡河水深流急,无法架桥,渡口又只有3只小船,往返一次需要一个多小时,照这种渡法,全军过河需要一个多月。而蒋介石对大渡河围堵红军的作用十分看重,并决计在此消灭红军。数万红军在国民党军前堵后追的形势下,要想迅速渡过大渡河,只有火速夺下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夺取泸定桥的任务交给了在长征中屡建战功的红二师第四团。
李友林的证书、勋章及授衔的照片
5月27日清晨,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奔向泸定桥。红军走在蜿蜒曲折、忽起忽伏的单边羊肠小道上,左边是高入云霄刀劈一样的峭壁,右边深达数丈山崖下便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但他们没有丝毫的顾虑,一边急行军一边互相激励着:“急奔泸定桥,拿下320里!”可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绝壁上穿行,还要时时提防敌人埋伏,红军第一天只走了40多公里。第二天,军委又来急电,限29日夺取泸定桥。来不及休息的红军指战员匆匆嚼把生米、喝口冷水,昼夜疾行,硬是在29日凌晨赶到泸定桥。
泸定桥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碗口粗的铁索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桥下湍急的大渡河水在陡峭狭窄的缝隙中奔腾。红军赶到时,桥上只剩下光溜溜的几根铁索,上面的木板被拆得七零八落。敌人在东桥头构筑了工事,并用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西桥头射击。危急关头,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红四团从二连挑出由***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22位勇士突击梯队,时任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二连**指导员、支部书记的李友林也在其中。下午4时,总攻开始。团领导在桥头指挥战斗。司号员一齐吹响了冲锋号,全团所有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一时间军号声、枪声、喊杀声震撼山谷。突击队员们每人手持冲锋枪或**,背插大刀,腰缠12颗手榴弹,在队长的率领下冒着敌人的弹雨,踏着铁索,奋勇向对岸冲去。突击队员冲到东桥头时,敌人放起火来,东桥头顿时被熊熊大火包围,铁索被大火烧得通红。攀着炙热的铁索,李友林的双手骨头露在外面,血肉模糊,但是突击队勇士们仍奋不顾身冲进大火,穿过滚滚浓烟,展开生死搏斗,敌人最终丢桥溃逃。经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县城守敌大部被歼,剩下的人四处逃窜。当天黄昏,红四团占领了泸定城,牢牢控制了泸定桥,为红军摆脱险境杀开了一条血路。
寻找无名英雄
李友林的军官兵役证
泸定桥头,滔滔江水依旧。距桥600米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大道两旁,屹立着22根花岗岩石柱,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纪念碑碑体为铁索抽象几何体造型,错落有致,与碑体紧紧相连的前部平台上,屹立着两尊在铁索上攀援前进的红军战士铜像———一个举枪射击,一个挥臂投弹。飞夺泸定桥战役之后,在战斗中生还的勇士们各归各队,因红军战报遗失,22位勇士的详细信息并无记载。
李友林纪念碑
“无名英雄”的发现,已是几十年后的事情。“1987年,李友林的四个子女在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时,一尊名为‘李友林和他的战友们’的雕塑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四川省泸定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永模花了半生时间在苦苦找寻22勇士的身份,据他回忆,1988年,李友林的女儿李燕翔给泸定县委宣传部寄来信件,“他们在信中说,父亲李友林是22勇士之一,同时附了很多证明资料。”
2006年10月,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上,李友林的两个儿子参观后,留下“勇敢顽强信念在,枪林弹雨飞向前,紧握铁索生死忘,飞夺泸定勇士魂”的诗句悄然离开。而在2016年,“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与10年前一样,李友林的儿子李小满在参观展览后写道:“当年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父辈创造历史;今日十三根铁索托起共和国六十七载,后辈再创辉煌。”
1985年,李友林回到老家,与家人合影
“他教育我们,革命的胜利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用鲜血换取来的,红军精神就是坚定信仰,舍生忘死,一往无前。”李友林侄子李润万告诉记者,1951年,李友林曾回乡探亲,期间他与家人谈及以往的战斗经历,且叮嘱家人不要大肆宣扬,“他为人谦虚低调,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并没有特殊的建功之树。”“但其实苏区时期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这个众厅曾有17位青年参加革命,李德海在红一军团炮兵连,若尔盖过草地时光荣牺牲;李德湖在平型关战斗中光荣牺牲;李辉山(李德波)在平型关战役中牺牲;李友玉(李友林弟弟)走完二万五长征,后因受伤回乡。”李超说,战争硝烟已经远去,老一辈的传奇往事却以经久不息的光和热传递着力量,在先辈革命精神的感染下,李家众厅先后有十几名男子进入部队接受锻炼。
谨以此文献给
曾踏上人类最伟大征程的勇士们
以及那些他们深爱过
如今依然爱着的人们
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