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每日一景】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旧址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瑞金信息 / 要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每日一景】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旧址

转载 瑞金网-刘2020/04/12 10:35:1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瑞金报 作者:瑞金网 488676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旧址

位于叶坪乡松坪村坪山岗的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培养红军通信干部的学校。前身为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缔造的红军第一所综合性通信学校,为保障红军作战指挥和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培养了大批通信骨干,为新的无线电通信和邮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旧址由三幢房屋组成,中间一幢门上挂有“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的牌匾,旧址保存完好,当年的风貌依然存在。旧址前面有一个偌大的广场,广场上三棵大樟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就像三个保护神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旧址。凝望着三棵古树,思绪回到八十多年前......

01

1931年2月10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开办的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江西宁都县小布村(后移至吉安县东固坳上)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亲自参加,他给学员上了第一堂党课。1932年1月,中革军委在瑞金洋溪村满太屋组建无线电学校,专门培养无线电报务和机务人才。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各苏区红军部队迫切需要更多的无线电、有线电和其他通信人才。为了适应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通信人员的来源问题,1933年初,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有线电、旗语和司号等培训专业。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可原校址只有3间民房,仅160多平方米,难以容纳大量人员。同时设在当地的还有中革军委、总政治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等单位,这么多的机关和学校集中在一个村子里,非但十分拥挤,而且司号队的百十把军号一吹,必定会影响其他单位的工作。为此,中革军委决定为通信学校另寻校址。

1933年初春的一天,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贺昌、红军总司令部通信主任王诤、无线电学校校长刘光甫、政委杨兰史、中共苏区中央局巡视员霍步青等同志正在研究选定校址的问题。恰巧,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和合龙区苏维埃主席朱开铨检查工作到此。大家说起办学校和选校址的事情,邓小平看看朱开铨,笑着说:合龙区所在地坪山岗还可以。我们红7军55团在那里驻过,去年我还去看过他们,还喝过他们的水酒。之后,大家一起来到坪山岗实地察看。

坪山岗由若干个小村庄组成,村前村后栽种着很多樟树、榕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整个村子掩映在树荫中。邓小平指着这些浓郁繁茂的大树说:这儿村庄大,树又多,可以在树下学习,不但好乘凉,而且又便于隐蔽,不易被敌机发现。另外,这里交通方便,离中央政府驻地叶坪和中革军委驻地洋溪都只有六七里路。最重要的是村里群众基础好,老表觉悟高。听了邓小平的讲述后,大家决定将校址迁往坪山岗。 

02

1933年3月,无线电学校迁至坪山岗,并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了专业设置,下设无线电科、有线电科、司号科、旗语科和通信干部轮训队,学员最多时达1050人。无线电科开设的课程有:政治、收发报、英文、电子学、数学等。政治课的内容有:党纲、政策、土地等,也讲近代史。 

“专业”最难学的是无线电,学生从未看过电子学、数学、英文,也从未接触过电键、密密麻麻的电线和五颜六色的“小爆竹”似的东西。当时,不但学生学习难,学校办学也难。那时,国民党正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疯狂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学员们学习生活极端艰苦。没有固定教室,就在林荫下摆课堂,用门板、石凳当课桌;没有纸张,就自造毛边纸,写了擦,擦了写,直到纸张破得不能用;为了节约铅笔,学员们还专门开会研究削铅笔和用铅笔的方法,每支铅笔用到手握不住了,还用小竹管、铁筒套上继续用。生活上也很困难,学员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盐,他们就自己熬制硝盐。学员们除了学习外,还要参加劳动。当时,学校开辟了“苏维埃菜园”,办起了养猪场,学员们非常踊跃地参加劳动,不但吃上了新鲜的蔬菜,还能时不时吃上鲜嫩的猪肉,有力地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 

学员们的学习很紧张,生活很艰苦,但文体生活却是丰富多采的。学校有俱乐部,各队有“列宁室”,有墙报、棋类、乐器等。同时,学校经常举行文艺晚会,自编自演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此外,学校还举办体育活动,如跳高、跳远、单扛、双扛、跑步、篮球等,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学员们的课余生活。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改编为通信教导大队,随中央纵队开始长征。学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一边行军,一边学习。1935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瑞金红军通信学校与陕北红军无线电训练班合并,成立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校址延安,吴泽光任校长,曾三任政委,申光任教务主任。解放后,学校几经更名,几经迁址。1960年迁至西安,1988年定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03

为缅怀革命先烈,让后人追忆通信学校那段峥嵘的岁月,2006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拨专款对学校旧址进行了修缮,并经多方核查史料,整理出当年红军通信学校教员、学员名单,收集了大量图片、文字资料和历史文物,按原貌修复了8000余平方米的学校旧址,再现了红军通信学校艰苦奋斗、严谨办学,为作战前线输送大批通信人才的光辉历史。

除了相关部门拨专款对旧址进行修缮外,当地村民对旧址也是爱护有加,他们就像守护自己的家园一般守护通信学校旧址,村民不但轮流看护旧址,还捐资一万七千多元对旧址广场的三棵古樟树进行护理。如今,旧址焕新颜,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部队官兵和大中专院校学生前来学习参观,了解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