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探寻
沙洲坝“鸭司令”的脱贫之道
早上五点多摸黑起床,骑着车子进市区装载酒糟、豆渣;七点左右回到家中做点简单的早饭,扒完两口饭后,匆匆忙忙地前往草地里割草;8点多打扫牛栏,将割好的青草切碎喂牛;9点多将酒糟、豆渣等食料载到后山的养鸭基地……这是沙洲坝镇河坑村农民詹生林每天的工作时间表。
(图片来源网络)
2015年,詹生林原是一名贫困户,通过扶贫干部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他于2016年脱贫了。
詹生林家中的状况是在1989年直转急下的,因家庭突发变故导致他妻子精神失常,从此詹生林家里家外一肩挑。在家庭内务上他要照顾妻子日常饮食起居,带着她寻医问药,同时含辛茹苦养育几个小孩,在经济来源方面,只能在本村做泥水工赚钱养活一家人,有一天没一天的工作,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生活日常开销。“我老婆每年用药会花费8000多,三个小孩读书的费用靠外债,十几年的苦日子就这么熬过来了。”不善言谈的詹生林将生活的艰辛凝练在一个“熬”字上。
2015年,在入户走访调查贫困户家庭情况的过程中,市地税局扶贫干部沈瑞雄了解到詹生林一家的情况,经过村民会议评选和一系列程序的申报,詹生林一家被列为扶贫对象。“我有个表哥养鸭养了十多年,比较有经验,工作队的同志建议我也跟着一起发展产业,有熟人带,技术风险更低,市场也更有保障。”詹生林说,有了干部的鼓励和扶贫政策的支持,他没有再去做泥水工,在后山搭了几个简易的鸭棚,养起了鸭子。为了管理好鸭苗,詹生林没日没夜地学习养鸭技术,用心照料鸭苗。2015年至2016年间,詹生林饲养的6000多只鸭子分批出笼销售,产生3万多元利润,顺利实现脱贫。
(图片来源网络)
发展养殖让詹生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2016年他向亲戚借了7万多元,在内蒙古买了7头种牛,并于当年底申请了5万元产业扶贫贴息贷款,2017年詹生林再次扩大规模,在养殖2000多只鸭子的基础上,购入9头肉牛种牛,建起了400多平的牛栏,共计投入20余万。“扶贫干部的帮助和亲戚的支持让我很有信心,他们都说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鼓励我要勤俭做事,靠双手发家致富。”詹生林信心满满地说,“现在我脱贫了,接下来我还要用心管理,朝着小康生活的目标奔去!。”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
靠自己双手脱贫
才是长久脱贫
为詹生林加油